作为2020深圳设计周的十大重点板块之一,8月15日起,“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展”线上正式推出,用创意畅享空间的无限可能性,用真诚而温暖的设计构筑生活,传递那份不可缺少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。
“人文湾区·温暖的设计”
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展由深圳设计周组委会主办,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(SGDA)携手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(SIID)共同承办,围绕展开,挖掘最具温度的设计,让世界充满爱意的灵感。展览汇集“粤港澳”与“东京”两大湾区,以及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、伦敦湾区近百位设计师的208件作品,开放、多元、历史沉淀与前沿探索兼备。
四位设计大咖
策展团队由组成——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会长何潇宁、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宋博渊、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于强、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张涛,他们接受了记者专访,向观众道来“温暖的设计”。
Q1.
记者:我们发现前两届设计周大湾区展更注重湾区设计的经济引擎效应,本次展览更注重于人文方面,这个定调是基于什么背景和理念?
何潇宁:
2017年,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一个超一流的国际湾区和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向前迈进。基于以上理念,两大协会以“人文湾区·温暖的设计”为主题,联手策划了本次展览。
我们希望通过甄选视觉、空间与生活三大板块的卓越设计内容,对当下的时代精神做出最具温度的回应,以此启发和衍生出更多兼顾人文关怀的创新观念与生活方式,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赋予新的时代内涵。
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何潇宁
Q2.
记者:本次策展中对于“温暖、温度”这些关键词有哪些思考?
宋博渊:
在我们看来,所以在作品的选择过程中,策展方不单从大处着想,还从小处着眼,希望用新的角度来观察湾区设计的变化和发展,同时也抱持使命,进行不断的审视与反问,深入思考“在未来,设计的责任是什么”。
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 宋博渊
Q3.
记者:策展团队在甄选作品过程中秉持了哪些标准和思路?可否介绍下展览三个板块的重点和亮点?
宋博渊:
展览的三个部分内容非常丰富。作品包括图书馆设计、老人院设计、万科云设计公社、深康学校设计、龙岗的2号桥设计等。我们选择的这些空间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除了室内的部分,其中还有公共部分,在涉及与公众互动以及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,它们都做出了善意和有温度的表达,让人们的公共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。
视觉板块
方面有台风损毁木头的再利用、为城市交互做的形象设计、澳门设计大奖获奖作品、城中村玉田村改造后的导视设计,还有华侨城停车格计划公共艺术、善意设计场视觉设计、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项目视觉等,这些项目中都有很多充满温度的人文积淀。
生活板块
则有珠宝、服装、家具、日用品等设计,虽然不是昂贵和奢华的,却充满了让人惊喜的匠心、温度与趣味,可以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感受到点点滴滴。
Q4.
记者:除了主题之外,本届展览还有什么特点?线上操作有什么挑战和优势?此外我们注意到世界上一些著名湾区的作品也参与了。
于强:
与往届相比,本届的展品多了一份烟火气。这些愉悦和温暖,显示出一个富足社会的真正魅力就是灵性的富足、对生活睿智的思考,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世界的爱。本次线上展在技术操作上有一定的挑战,我们花很多时间来思考和布局,希望让观众得到便捷和清晰的观展体验。不过
本次展览在地域上更加国际化
的确,,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外,作品还征集到了世界其他著名湾区的作品,比如东京湾区、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、伦敦湾区等,故而我相信展览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具广泛性的思考。
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 于强
Q5.
记者: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作品展现了什么不同的特质和共通性?各个地域的设计师对于温暖一词的理解有何不同?
张涛:
设计师的原生地域特质在这一次交流互动中得以明显体现,而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共通性则更值得玩味与探究。比如来自东京湾的作品“山王办公室”非常典型,其探索在城市的密集社区里如何用一块曲面创建各种空间。比如建造一个像盘子一样的被包裹起来的空间,既有开放性又具有私密感,充满了人性的温度。
而来自深圳的作品“山竹系列”,将台风中损毁的树干废物利用,做成凳子等公共设施。 让我们看见了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性微光,风雨中坚守的逆风者,散发出一座城市坚韧与乐观的天性。
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副秘书长 张涛
Q6.
记者:本次展览对“未来的设计”有什么新的展望?
张涛:
这次“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展”对当下的时代精神给予了更温暖的解读。希望观众通过这些设计作品的每一处细节感受到被关怀与被尊重,由衷希望在未来有更多幸福而有温度的设计,这应该是设计的责任之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