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3届“3·15”晚会以“用诚信之光照亮消费信心”为主题,分别关注食品安全、公共安全、数字经济、信息安全、医美安全等消费维权领域的新热点和新现象。晚会由最高人民法院等13个部门、机构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。 整体看,曝光案例反映出消费维权领域的公共性、冲突性、隐蔽性、现实性等共性特征问题,强治理成舆论普遍心声。舆论期待,监管方不断加大整治力度,尤其要加强对行业顽疾问题的重点专项治理,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,提振消费信心。 (相关资料图) “3·15”核心传播数据呈现 01“3·15”晚会带动整体声量大幅攀升 图:“3·15”舆情声量走势 3月15日0时—16日8时,“3·15”相关舆情传播出现多个明显峰值。 15日10时左右,中消协发布2023年“提振消费信心”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、最高检发布“3·15”检察机关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典型案例、最高法发布网络消费典型案例等话题获得一定关注,形成舆情峰值。 15日下午,多家媒体积极报道发布消费维权相关案例,网络直播、美容仪器、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的负面问题被陆续曝光,形成又一舆情峰值。 15日20时,央视“3·15”晚会举行,曝光多个消费领域重点案例,当地相关部门和涉事企业接连回应,带动舆情走势大幅度攀升,并于21时达到监测期内最高值。 16日6时开始,“3·15”晚会调查情况以及各方回应持续引发舆论关注,舆情走势有所回升。 图:“3·15”舆情地域分布 地域热度方面,广东、北京、江苏三省市位列前三。上海、浙江、山东、安徽、四川等省市热度也居全国前列,各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,持续受到网民热议。 图:“3·15”微博热搜话题排行Top10 #315晚会#为监测期内热度最高的微博话题,阅读量达到71.3亿次,讨论量154.9万次。晚会曝光的网络水军、破解版App、网络直播、“隔空盗刷”短信骗局、手机数据彻底清除难等案例引发舆论关注讨论;此外,“3·15”晚会卧底记者的采访经历也引发网民一定关注。 “3·15”舆论场新声音 01整治食品行业顽疾,舆论呼吁强监管 节目提及相似手法“十多年前已被曝光”成为舆论热议的一大焦点。这显示出食品安全之弦一旦“放松”,极易给不法分子赚“黑心钱”留有余地,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行业顽疾。有关部门在全面排查工作的基础上,能否拿出切实有力的监管举措,将成为后续公众关切所在。 舆论期望相关企业将消费者权益置于考量的首位,而其对消费者的重视则直观体现在回应舆论诉求上。直面产品原料配方、注射过程等质量问题,及时开诚布公向消费者致歉,表明将积极配合“铁腕”监管进行整改的立场,才是医美企业守住安全底线的明智之举。 节目播出后,作为“问题主播”的直接管理方,抖音、快手、好看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第一时间对相关账号进行了封禁,这固然值得肯定,但相较于事发后的应急处置,舆论更关心的是企业是否有净化平台直播环境的系统性举措。相关企业要从中看到公众的这份期盼,与公众相向而行。 然而,涉事企业的回应存在明显推责嫌疑,“已停售”不代表不追责,涉事企业历史违规被罚情况被媒体深挖报道。舆论认为,老年人权益维护保障的根源问题,仍有待相关部门关注改善。 05网络水军乱象愈演愈烈,需警惕个人隐私交易问题 舆论认为,有关部门需时刻保持警惕,以常态化督查、追踪手段,予以严加防范和处理,大力净化网络空间。此外,监管部门应严查网络水军背后涉及的个人隐私交易问题,加大处罚力度,彻底阻断黑产势力非法垄断个人信息的有害空间。 在舆论看来,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其出现问题的大小,而在于其能否坚持一切以游客人身安全为重。涉事主体应该坦然面对自身问题与舆论批评,用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进行整改,冲淡舆论负面情绪。否则,任何被舆论认为罔顾事实、有损公信的回应只会进一步激发矛盾,失去游客信任。 舆论认为,地方监管部门的处置能否获得舆论肯定,还需以更有力的处罚与持续跟进的机制建设为支撑。后续行业层面在电力器材质量安全方面加强监管协同,加强整改质量安全规范的落地情况,将受到舆论持续重点关注。 舆论表示,该案例与国家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相违背。涉事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及有关部门的“不作为”或将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被反复提及,带来舆情长尾效应。违规行为贯穿水泥管制造企业、施工方、监管等多环节,舆论呼吁有关部门予以关注,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
关键词: